当前位置: 首页> 特产> 正文

兰考红薯

  • 伊川生活网伊川生活网
  • 特产
  • 2023-11-10 14:40:05
  • 171

  兰考红薯,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兰考红薯,原产于美洲,清乾隆年间引进河南,在开封种植大约有200余年的历史。兰考红薯薯块整齐,纺锤形,大小均匀,薯皮紫红光滑,色泽鲜亮;鲜食质脆味甜,熟食香味浓郁,甘甜可口,肉质细腻、绵软无丝。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兰考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兰考红薯

  地理位置: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特征:纺锤形,薯皮紫红光滑,甘甜可口,绵软无丝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农产品

  别名:暂无

  产业布局

  兰考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地域范围覆盖兰考县境内堌阳、考城、南彰、红庙、谷营、坝头、孟寨、葡萄架、闫楼、小宋、仪封、许河12个乡(镇),涉及台棚、方店、董庄、长胜、大胡庄、万土山、郝场等250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是东经114°47′31.42〞~115°15′8.45〞,北纬34°47′10.98〞~35°01′3.46〞,东西长46.7公里,南北宽22.6公里。1984年,开封市郊区红薯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400万公斤。2017年,兰考红薯种植产品荣誉面积20000公顷,总产量75万吨。

  历史

  红薯原产于美洲,乾隆二十年(1755年)引进河南,兰考种植红薯大约有24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九年(1744年)陈宏谋《培远堂偶稿》和清《金薯传习录》中记载开封有种植红薯的记录。民国初期,红薯种植面积不足1.33万公顷,1936年增加到31.10万公顷。1949~1952年,曾将国内外30余个红薯品种进行观察,其中冲100号、农林4号表现较好。1953年~1955年进行了红薯黑斑病防研究。1955年进行了红薯与月光花嫁接试验。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兰考县地处黄河自孟津向东所形成巨大冲积扇的中部,整个地形是西高东低,稍有倾斜,中部高亢南北两侧低洼,县域内海拔高程在57米~75米之间,东西坡降为1/5000。由于紧靠黄河,历代黄河的决口、改道、泛滥对微地貌产生了巨大作用,现有两条明显的黄河故道东西横贯全境,九条故堤、无数堤坝分布全县,形成了县域内微地貌差异明显的特征。两条黄河故道东西平行紧靠,被一故堤划隔,高出两侧3米~5米,形成冲积平原上的高滩。古河床形成的大型槽形洼地分布在故道的中心,两侧为缓坡地,低平地,高平地,是兰考县的主要农田,地形平坦,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保护地域范围内土壤以砂壤土、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透水透气良好、pH值在7.6~8.5之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4%,适合兰考红薯生长。

  水文情况:兰考境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兰考县河流属黄河、淮河两个流域,分黄河水系、东渔河水系和涡河水系三个水系。其中黄河水系有大堤北沟和金营沟两条支流,大堤北沟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金营沟全长8.25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建国后,兰考又修建有兰考干渠、兰商干渠和兰杞干渠等多条引黄设施,覆盖了全县大部分乡镇。东渔河水系和涡河水系均为雨源型平原坡水河道的源头,其中东渔河水系,主要沟河有20条,流域面积812.09平方公里;涡河水系,分布在县境两侧,主要河沟有6条,流域面积154.83平方公里。兰考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保护地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好,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气候情况:兰考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农业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3℃,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在2075.1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97.8天,10℃以上积温4617.5℃,年平均降水量636.1毫米,各月降水量分配不匀,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4%,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7%,春秋两季分别占18%和21%。特殊的气候条件,为兰考红薯特有风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豫公网安备410329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