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鲫鱼,河南省鹤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淇河鲫鱼具有肉质肥厚细嫩,骨刺细少,腥味小,味鲜美,腮不苦等特点。淇河鲫鱼是鹤壁市“淇河三珍”之一,其营养成分丰富。2010年12月2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淇河鲫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位置:河南省鹤壁市市辖区
特征:肉质肥厚细嫩,骨刺细少,味鲜美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农产品
别名:暂无
产业布局
淇河鲫鱼产于鹤壁市淇河流域的河道、水库、池塘等水域。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淇河盘石头水库(东经113°56′15″—114°17′02″,北纬35°30′07″—35°44′29″。)地理坐标所属的河南省淇河流域鹤壁市境内水域,全长83千米。鹤壁市在淇河设立了省级淇河鲫鱼种质保护区,保护区河段全长51千米,面积80平方千米。保护区内设核心区,其范围界定在淇滨区大河涧乡河口村下游1千米处至白龙庙拦河坝。该河段长9.1千米,面积8.3平方千米。曾经的过渡捕捞,使淇河鲫鱼度濒临灭绝,现代采取的提纯复壮、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使淇河鲫鱼的养殖数量逐渐扩大。2010年,淇河鲫鱼年总产量4500吨。
历史
《史记》记载“商王喜食淇鲫”,后为历代宫廷贡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纂修的《淇县志》水产鳞族中专有淇鲫的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汤阴县志》一养卷记载:“淇鲫体皆双脊,形扁圆,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状,汤暖,尤宜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时代常有专差向皇帝贡献,为三大贡品之一,颇受嘉评”,故“名声大噪,驰誉南北”。古诗中也有“以其为食,唯淇之鲫”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鹤壁境外淇河上游兴建了弓上、要街等5座中型水库和柿园等小型水库及众多筑坝截流引水工程,致使淇河流量减少,水域面积锐减,河道中的大多宽阔水域和深潭消失。鹤壁境内河道水域面积由六十年代前的2万余亩减少到2007年前的不足3000亩。淇河辛村水文站下游河段发生过7次断流,其中2003年断流长达80多天,造成淇河鲫鱼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加上人们的过度捕捞,致使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个体趋于小型化,种群生存收到严重威胁,处于濒危状态。曾经的过渡捕捞,使淇河鲫鱼度濒临灭绝,现代采取的提纯复壮、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使淇河鲫鱼的养殖数量逐渐扩大。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鹤壁市淇河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区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在上游穿越崇山峻岭形成峡谷型河流,河床落差较大,底质多为岩石;中游经过浅山丘陵区,河床落差趋缓,河面宽阔,底质多为卵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底平坦,水草繁茂,底质多为沙质土壤。鹤壁市境内淇河地质构造为前震旦、震旦、寒武、奥陶、石碳、二迭、三迭和第三系岩层,其中以寒武、奥陶、碳酸盐分布最广。盘石头水库大坝下游,河床落差平缓,底质多为岩石、卵石,表面覆以浅层底泥。许家沟附近河段河谷深切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大量涌出,形成了众多泉涌,泉水全年温度恒定为19.2℃,形成了淇河独特的生态系统。
水文情况:淇河属海河水系卫河的一级支流,淇河年平均流量16.48立方米/秒(新村水文站),年径流量5.2亿立方米。淇河水质良好,达到国家I类水质标准。
气候情况:鹤壁市淇河鲫鱼产地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四季分明。春季,受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偏北风、西北风盛行,降雨少,蒸发量大,形成干旱天气;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北移,促使东南和西南洋面上气流向本区域输送,形成高温多雨季节;秋季,东南季风减退,极地大陆性气团逐渐加强,由高温多雨天气逐渐变为秋高气爽的少雨季节;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候控制,寒冷、多风、少雨雪。区内平均降雨量720毫米、蒸发量1700毫米,平均气温14.3℃;太阳年辐射量114.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积温5219.5℃,年日照时数2437.4小时,日照百分率55%,平均无霜期222.4天,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为淇河鲫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www.yichuanxian.com.cn/techan/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