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黑豆,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延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504小时,全年无霜期时间长,达224天,有效积温5043℃,平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为600.5毫米,适宜黑豆生长。延津黑豆皮黑仁青,种脐白色,籽粒圆润,表面油光发亮,内仁碧绿,晶莹剔透,人称“黑王珍珠”。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延津黑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
特征:籽粒圆润,油光发亮,内仁碧绿,晶莹剔透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农产品
别名:暂无
产业布局
延津黑豆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延津县小潭乡、榆林乡、石婆固乡、僧固乡4个乡,涉及新堤、小李村、高庄、胡堤、兴无、大榆林、夹堤、东娄庄、东小庄、老任庄、王庄、王村、枣园、小韩庄、大韩庄、张河、任光屯、大油房、南孟湾、南郑庄、西秦庄、南秦庄、东秦庄、马庄、北郭庄、老仪门、塔铺、大柳树、潘家、太平庄、通郭村、吕店、关辛庄、里仁村、里乡村、陶庄、梨园、里士村、集北、朱庄、段庄、范庄、小油坊、位庄、盐场、十里铺、郭庄、大潭村、文岩、小潭、周庄、李庄、小吴、李大吴、寨子村、军寨、王潭村共计57个村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7′18″-114°46′39″,北纬35°07′21″-35°29′48″。2012年,延津县适宜种植黑豆总面积10000公顷,年总产量达3万吨。
历史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种植大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大豆古称“菽”或“荏菽”,《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述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幼年做游戏时“好种麻菽,麻菽美。”唐代药王孙思邈最早讲述了黑豆的药用功能,而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录了黑豆能“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记述京城汴梁少男少女为养颜美容而服食药黑豆的情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延津黑豆种植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延津县志》第三卷物产篇第28页记载:延津盛产“菽”(豆类总称):“有大黄、大青、大紫、大黑(即黑豆)、扁白、扁黑、菜豆、青豌、白豌、白眼、紫眼、羊眼等种。淮南王以豆为乳脂,今豆膏、豆粉、豆腐较他处尤佳,得淮南王遗法。”1991年,《延津县志》第八章植物与动物篇中黑豆位列大田作物,且属“解放前农民该地传统品种”。《新乡市农村名优特产》第8页专题介绍了“延津药黑豆”。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延津县境内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约七千分之一。地处黄河流域,全境为平原,无山地,地貌分三种类型:古黄河高滩地,占总面积的15.2%;沙地,占总面积的47.6%;低洼易涝地,占总面积的37.2%。全县耕地面积82.6万亩,土壤类型以粘沙两合土为主,土层深厚绵软,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和透水性好,pH值在7.8-8.6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含量0.3%,速效磷含量18ppm,速效钾含量180ppm。水文情况:延津地表径流较多,有东孟姜女河、大沙河、柳青河、文岩渠、人民胜利渠、东三干和南分干渠,均属黄河水系。年地表径流量7192.6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浅且水量富足,水中含氮量大,每立方米含量折合硝氨2.5千克,属地下肥水。黑豆产区无污染企业,农田经多次黄淮海(项目)开发,现已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气候情况:延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凉爽时令短;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504小时;太阳辐射量大,总辐射值为119.04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时间长,达224天,有效积温5043℃,平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为600.5毫米,年均绝对湿度为12.6毫巴。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延津黑豆皮黑仁青,种脐白色,籽粒圆润,表面油光发亮,内仁碧绿,晶莹剔透,人称“黑王珍珠”。营养价值:延津黑豆以其优良的品质而著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被中国种子公司列入出口商品名录。据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延津黑豆中的氨基酸总和32%-35%,蛋白质40%-41.8%,粗脂肪20%-22%,水分10%-12%,粗纤维5.1%-5.3%,铁41毫克/千克-43毫克/千克,钙1.46×10毫克/千克-1.49×10毫克/千克,钾1.6×10毫克/千克-1.75×10毫克/千克,维生素E1.10国际单位/100克-1.25国际单位/100克,棕榈酸10%-12%,硬脂酸3.6%-3.8%,油酸18.5%-21%,亚油酸54%-57%,亚麻酸7.2%-7.8%,花生酸0.3%-0.4%,二十碳一烯酸0.1%-0.3%,山嵛酸0.40%-0.6%。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www.yichuanxian.com.cn/techan/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