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法
养殖水质调控的根本方法和最终目标在于培养“活水”,消除“氧债”,从而根本上解决溶解氧的瓶颈问题,促进水产动物健康快速成长,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1、清除过多沉积淤泥,为制造“活水”打好基础 现行水产养殖方式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生产方式,每年都会有大量残饵、粪便及生物尸体等有机物沉积水底化为淤泥,成为养殖水体中“氧债”的主要来源和“浮头”“泛塘”事故的根源。如果数年不清塘,淤泥便会大量沉积,在生产季节使养殖水体长期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这种高度富营养化水质,甚至是劣Ⅴ类的黑臭水体,是不适宜大部分水生生物生存的,制造“活水”便失去了意义。
因此,经多年养殖的池塘等水体,一是要彻底清淤。通过冬春养殖休闲季节挖除多年有机物积存积淀的淤泥。二是冬闲的养殖水体及时排干,经深层耕翻后,或再经“风吹、日晒、夜冻”,使塘底淤泥中有机物充分氧化还原。三是使用氧化消毒剂。如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消毒剂,使底泥中的有机物迅速氧化。以上几项措施,可以避免淤泥中有机物沉积在养殖过程中耗氧,而减少“总氧债”。这是制造“活水”、科学调控养殖水质的首要措施。
2、设计采用节能方法,制造廉价“活水”
工厂化流水养殖或大量配置增氧机械都能造就“活水”,解决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瓶颈问题,提高单位水体水产养殖容量和经济效益。但这两种情形都会带来高耗能、高成本,不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只有在低耗能情况下形成物理态“活水”(微速循环流水),才能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这必须根据水这种特殊液体的流体力学特征,选择简易节能的机械方法来制造“活水”。
水作为一类典型液体(流体),具有以下物理特征。一是惯性大。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772倍,水一旦处于运动状态便蕴藏着丰富的动能,拥有巨大的惯性,所以,江河进入平原仍然滚滚向前,洪水胜似猛兽,海啸摧枯拉朽。二是摩擦力小。运动中的水不会因为分子之间的摩擦而大量耗能,能够保持持续运动状态。航行在大海中的船舶,撤去动力后仍可以航行数公里或数十公里。三是可塑性强。流动中的水当遇到障碍物时,并不会像固体那样停止运动,而是改变方向后继续向前。四是慢速流动的水能量不易衰减。液体只有当超过一定速度时,才会产生“湍流”,造成额外的能量损耗。
所以,尽管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正是由于水的上述流体力学特征,决定了河运、海运等水上运输仍然是当今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新型活水机(也称耕水机),通过加大划水量,降低划水速度,才能以极低的能耗,制造物理状态的持续“活水(微速循环流动水流)”,带动了养殖水体的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养殖水体成为保持运动状态和旺盛生命活动的“活水”。 3、选择宽敞养殖水体,设计合理养殖结构
活水”应用于水产养殖在于解决养殖水体底层缺氧,消除“氧债”,避免“浮头”“泛塘”给水产养殖带来风险。“活水”的关键在于持续保持养殖水体的微速循环流动状态。如果水体空间过于狭小,或养殖水体中存在许多障碍物,便使在微速循环流动的“活水”不断遇到阻力,而归于停滞,养殖水体便难以持续维持“活水”状态。在这类水体中若要保持“活水”状态,则需消耗过多的能源。所以,采用“活水”养殖的水体必须是水域空间较大、并且是没有障碍物的宽敞型养殖水体。
同时,为发挥“活水”状态下底层溶解氧较高的优势,应该特别选择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底栖型海、淡水养殖鱼类、虾类、贝类、蟹类、龟鳖类等,如鳜鱼、黄颡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中高档水产动物。所以,在必须种植水草或设置网片等影响水体流动的水体中,养殖河蟹、青虾、小龙虾等品种不宜采用“活水”方式。
4、借助微生物作用,提升生态活性
浮游植物和有益菌在养殖水体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天然水体有机物输入少,生物密度低,多样性好,能够实现自我净化,维持动态平衡。而养殖水体作为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品种少,各类投入品种多、强度大,人工干预程度高,生态稳定性差。必须发挥微生物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作用,才能保障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因此,在养殖水体中应该及时补充衰减消亡后的浮游植物和有益菌等两类微生物,以保持其在养殖水体中较高密度和较强活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注水、换水等措施实现浮游植物的品种更新和新老交替,也可使用专用单胞藻,补充数量,更新品种。微生态制剂使用方法现已基本成熟,主要是通过选择性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有益菌,使养殖水体有益菌达到较高密度,迅速完成养殖水体中有机物降解,防止有机物沉积造成“氧债”积存。
由于微生物没有运动能力,只能依靠水体的运动实现位置转移。要提高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必须依赖微速循环流水状态的“活水”,使有益菌源源不断获得有机物和溶氧的补充,充分而“主动”地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微生态制剂实现净化水质的最佳效能和最优效果有赖于“活水”对有机物和溶氧源源不断的输送。
5、合理设置“活水”机械,防范养殖风险
据试验,一般 60~90 瓦的活水机(也称耕水机)可负载养殖水面5~8亩,水体形状以正方形或圆形为好,水体深度以 1.5~2.5 米为宜,从而有足够的空间,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活水机的“活水”功能,实现全水体(全水面、全水层)微速循环流水状态,将表层丰富的溶氧带到底层,又将底层丰富的有机物运送到上层、表层,从而使长期沉积在水底和淤泥中的有机物迅速“氧化还原”。
所以,如果是数年不清淤泥的养殖水体中初次使用活水机(也称耕水机),在使用“活水”机械的最初一段时期(5~7 天内),便会将积压数年的“氧债”在此期间加速偿还,无疑会迅速增加耗氧,使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极易出现“浮头”或“泛塘”。处置方法,一种是在连续开启活水机(也称耕水机)的同时,连续 5~7 天全天 24 小时开启增氧机械,补充因“氧债”加速偿还所带来的溶解氧不足;另一种是在连续开启活水机(也称耕水机)的同时,在第1和第3、第5天隔天加量使用化学增氧剂,如“颗粒氧”和双氧水等,迅速消化长期积累的“氧债”,防范活水机(也称耕水机)初期使用风险。如果是新建或刚刚清淤后的养殖水体,则无须进行上述操作。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www.yichuanxian.com.cn/nongye/5128.html
下一篇
“中花吴茱萸”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