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业> 正文

蛤蚧的养殖技术

  • 伊川生活网伊川生活网
  • 农业
  • 2023-12-01 17:47:06
  • 44

蛤蚧是野生动物药材,长期以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量又不断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早在五十年代后期,我国蛤蚧的主要产地广西,就曾进行了蛤蚧人工饲养的试验,以期变野生为家养、家繁,借以增加产量。由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家繁的动物,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艰苦反复的试验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败,是不足为奇的。蛤蚧栖息于悬崖石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周围昆虫多,有草木生长,高几米至几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边的坟墓中以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栖息。蛤蚧喜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怕寒,冬季多栖息在向阳避风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栖息在背阳凉爽处,入洞浅。昼伏,夜出。喜几条或单独栖息。性机警,遇惊四处逃逸,嘴能自卫,若突遇异物则咬之不放,被触怒时,常发出咯咯之声并张口回击。蛤蚧遇险能自切其尾,弃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时能游水离开。蛤蚧能在峭壁、侧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视力不强,畏光,白天可见5、6m的距离,但有好的听力。蛤蚧不论雌雄老幼,都喜头向下栖息,贻蚧能鸣叫,古书中己有记载,鸣叫与个体发育、温度变化、光线强弱、生殖活动有一定关系。蛤蚧每年蜕皮1~2次,与生长有直接关系,蜕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体弱者脱皮时间长些,幼蛤蚧蜕皮较快。脱皮的顺序是,从头、肢、背部先蜕,然后躯干、尾,脚趾脱完时间较长。与蛇类脱皮不同的是,非整张脱出,而是成块状脱落。

温度对蛤蚧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与蛤蚧的生长发育、活动状态、生存、数量和分布关系密切。在冬季,当室内温度下降到8℃以下时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状态,当室温回升到18℃左右时,麻木或冬眠状态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节亦恢复活动。不同季节的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差别,以5、6、7月为最强,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蛤蚧虽属喜温动物,但不耐高温。对低温特别敏感,不能生长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据观察,蛤蚧耐低温的能力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肥瘦有关。肥壮者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瘦弱的只能耐受8℃左右的温度;小蛤蚧遇13℃的温度即冻死。

水对蛤蚧的生存也关系密切,不仅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且还可满足体内代谢之需要,食物虽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蚧还需饮水。夏日运送蛤蚧时,因气温高,失水增加,故除给以饮水外,还要进行体外淋水,以免发生过热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适应不低于55%的湿度环境,夏季则要求的湿度环境在65%以上。

蛤蚧对光线的反应特别敏锐,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缩小的调节,在全黑的情况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圆形,在白天,瞳孔完全关闭。

豫公网安备41032902000328号